中国戏曲,到了培土育林的时候
北京要成为戏曲传承发展的引领者
傅谨(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戏曲学院教授):国务院办公厅 印发《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以下简称为《政策》),把扶持戏曲传承发展,上升到国家新的重大文化决策的高度。如何将通知中提出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更是决定戏曲前景的关键。
明清以来,北京作为中国文化中心的地位逐渐上升,近代以来的戏曲发展进程中,北京更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剧种纷呈,名家辈出,尤其是京剧诞生之后,在短短数十年里就迅速成为最具影响力且代表戏曲最高水平的剧种之一。从谭鑫培到梅兰芳,都是公认的伶界大王,既有深厚的传统功底,又在演出市场上得到最大程度的认可。尤其是在晚清和民国期间海派艺术的市场冲击下,北京的众多名伶经受住了考验,始终坚守京剧的美学原则,对民族文化优良传统的坚守,为北京赢得了文化上的崇高地位。“京朝派”这个称谓在京剧界、戏曲界甚至整个艺术界,一直都是艺术的严肃、规范与艺术上精益求精的别称。
今天的北京,有更充足的理由成为戏曲优良传统传承发展的典范。北京现有多家戏曲剧团,包括中国历史上出现过的各种戏曲类型,还有同样值得关注的传统曲艺。北京市属各大戏曲院团中,北京京剧院从20世纪50年代起,就因重在流派传承而一直在京剧界保持着艺术与市场两方面的领先地位,活跃的市场演出与流派剧目传承联动的模式,对全国各地京剧院团都是良好的示范。评剧是北方地区最受观众欢迎的剧种,中国评剧院在剧目创作和表演水平上均有特殊影响,传统积累十分丰富,在评剧经典传承上有很大潜力。北京河北梆子剧团对京津冀地区的河北梆子优秀演员有很强的吸引力,完全有可能成为这一广阔区域的梆子经典传承演出的引领者。北方昆曲剧院在昆曲界独树一帜,如果能更注重于接续韩世昌、白云生、侯玉山和侯永奎等大师们留下的珍贵遗产,对昆曲这门浓缩了中华雅文化精华的伟大艺术的传承发展,意义十分重大。北京市曲剧团成立半个世纪以来,已经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与剧目体系,尤其为北京传统曲艺的传承发展找到了一条新路,精彩可期。
北京既是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就应该自觉、主动地承担起戏曲传承发展引领者的文化角色,为全国各地的戏曲传承发展提供范本。
搭建演出平台,让青年人认同欣赏
杨乾武(北京戏剧家协会驻会副主席、秘书长):《政策》共有九大措,二十一条实施细则,前所未有,科学全面,求真务实,具体可行。既鼓舞士气,又催人奋进。北京作为全国文化示范中心,文化资源相对丰厚,文化市场全国领先,也是全国乃至世界演艺机构及演出商争相抢占的演艺平台。遗憾的是,现代世界文化市场中的宠儿大都是时尚或大众文化,作为传统艺术典范的戏曲,不仅不属于时尚大众范畴,恰恰已成为文化消费市场中的弱者。但博大精深、绵延千年的戏曲艺术,不是温室里的花朵,不是博物馆里典藏的古典美人,也不是现代社会中的文物和活化石。多年来,戏曲艺术一直在文化市场中勇敢地“与狼共舞”,顽强地传承生长在我们周围,等待期盼着又一次新生与繁荣。
北京具备强大的艺术教育环境,一流戏剧院校,名团名家,人才荟萃,拥有丰富优质的戏曲艺术资源。立足北京优势,传承发展戏曲艺术的最好方式,应该是好剧目多演出。首先需要一大批优秀的传统保留剧目的演出,同时也需要这些年经过市场检验认可的新创剧目的演出。演出是活生生的传承,剧场是新生命成长的空间,有人气有收入、良性循环的剧目演出,既能保障戏曲人有尊严的生存与生活,激励艺术家真正热爱敬畏戏曲艺术,也可以内在地驱动剧目的创作与创新。当然,我们的演出市场不够健全,成本过高,风险太大,戏曲演出举步维艰,困难重重。演出市场消费的主体是年轻人,而年轻人对戏曲艺术的认知认同严重不足。如何突破演出市场瓶颈,克服生存困境,是戏曲人共同应对的时代挑战。
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帮助下,去年我们举办了首届“小剧场戏曲艺术节”,历时一个月,既有原味传统剧目,更有新编或实验剧目,50场演出,热爱小剧场的新一代年轻观众积极购票欣赏,令人惊喜。
以人为本 活态传承
胡薇(中央戏剧学院教授):《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中,完善戏曲人才培养和保障机制等重要措施,可谓为戏曲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中国戏曲素来以“人”为核心,人在曲传、人散曲终,身怀绝技的老艺人的流散和去世,甚至会导致一些剧种的消失。因而,当下的菊坛更应重视抢救与传承。尤其是各剧种特有的各种程式,作为前辈留下的经过数代人积累、提炼的特殊遗产,具有非凡的形式美和表现力,更是辅助戏曲演员塑造人物、抒发人物情感的重要手段。只有先将之原汁原味地继承,才可能在日后真正进入到融会、化用的阶段。
很多艺术大师通过自身长期的舞台摸索与实践,创造并形成了各具特色、凝结着自身表演艺术精华的不同流派,他们对戏曲的唱腔、演唱的技巧、表演的技巧等方面所进行的发展、丰富或改造,不仅令戏曲的艺术表现力在舞台上更为鲜活、传神,甚至引导了新的审美旨趣,对戏曲艺术作出了创造性的贡献。因而,戏曲艺术的传承和延续,是一个经过死学之后再进行活用的过程。尤其是对于青年演员来说,程式是根基,以“形”来接近“神”,由外而内地深入和提升个人的艺术能力,才能最终走向个性化的艺术创造。这是戏曲发展的一个规律。如近年来北京京剧院以继承为要旨的一系列经典及保留剧目的复排、展演甚至针对青年演员所设计的擂台赛等活动,就为传承戏曲艺术、发现和培养戏曲中青年人才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平台。
可以说,正是中国戏曲自身存在、流传和发展的特性,决定了继承是一切创新的根本前提。忽视传统戏剧自身的特点和独特的优势,无疑是自失根基。以程式为“根儿”、古为今用,才能真正地完成戏曲艺术在技艺及精神上的传承。尤其是,在今天的戏曲舞台上,由于一些剧种间的盲目趋同、靠拢乃至丧失自身的特色和个性,致使保存民族优秀的古典文化精粹和表演形态、展示与弘扬不同剧种特有的程式和特质的工作更显紧迫。毕竟,只有在充分继承的过程中,在艺术上深钻求精的同时,充满敬畏地去化用和创造,才能从本质上迎来戏曲艺术真正的春天。
让人类认识世界的方式更独到精致
王若皓(北方昆曲剧院一级编剧):《政策》言简意赅,仅仅九款21条,却从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到具体的扶持方略,做出了全方位部署,为戏曲发展规划出了操作性极强的崭新路径。
五年来,北方昆曲剧院在简陋的条件下,创作出了大型原创剧目《红楼梦》,获得了文华奖等多个重要奖项。剧院排演了由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先生创作的三百年未登舞台的《续琵琶》,推出了《董小宛》、《李清照》等多部新编历史大戏,继承演出了久违舞台五十余年的《五人义》、《闹昆阳》、《刘唐下书》,还根据传统成功改编了以娃娃生为主的《咬脐郎》。
剧院重视戏曲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就在刚刚过去的7月中旬,我们与北京18中合作的戏剧之旅夏令营,更是在中学生心中深植了昆曲种子,以昆曲课本剧《孔雀东南飞》交出了满意的答卷。
乘着政策的东风,北昆将开工建设新院址,未来的北昆剧院将具有优美的工作环境,包括剧场、排练厅和博物馆。这里将成为北昆的基地,北方昆剧的摇篮。我们憧憬着,一大批先进的艺术管理理念从这里酝酿,一部部性格鲜明的昆剧精品从这里诞生,一位位艺术大家将从这里走出。我们希望通过不懈的努力,把具有六百年悠久历史的昆曲艺术——这个中华民族极富民族特色的艺术样式,继承下来,弘扬开去,让人类认识世界的方式因昆曲而更加独到和精致。
承担重任 不负春光
谭正岩(北京京剧院演员):《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不仅是国家层面对戏曲传承发展的政策保障,也反映了我们京剧演员的心声。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初,国家关于戏曲发展的政策出台之后,京剧和戏曲就迎来了一个黄金时代,我的曾祖父谭富英先生和我的祖父谭元寿先生,都赶上了那个黄金时代,谭派艺术有了很大的传承和发展。现在国家出台第二个关于支持戏曲发展的若干政策,我们有幸也赶上了一个京剧艺术传承发展的好时代,我们要努力拼搏,不负春光。
前不久,有关部门高规格地成功举办了我祖父谭元寿先生舞台生活八十周年的纪念活动,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艺术家们济济一堂,对谭元寿先生等老一代京剧艺术家长期坚守京剧事业,为京剧的传承发展不懈奋斗、矢志不渝的精神,表示崇高的敬意。这不仅对我们谭家是一种鼓励,对青年一代京剧人也是一种鼓舞、激励。今年为纪念中国电影诞生110周年和中国第一部电影——由我高祖谭鑫培先生主演的《定军山》,重新拍摄了京剧电影《定军山》,由我和我父亲谭孝曾主演,这是对我们谭门传承发展京剧艺术的信任和支持。我深感肩上责任重大,要用百分之百的努力,拍好新时代的《定军山》,用艺术精品向中国电影诞生110周年献礼,向我们的前辈艺术家致敬。
新兴剧种应为戏曲发展做出贡献
孙东兴(北京市曲剧团团长):《政策》开宗明义:戏曲具有悠久的历史、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群众基础,是表现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这一阐述,确立了中国戏曲在当前以及未来发展的重要地位。《政策》中第二部分第四条指出,实施地方戏曲振兴工程,振兴戏曲艺术,加强地方戏曲保护与传承,并将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总体规划。鼓励地方设立戏曲发展专项资金或基金,扶持本地戏曲艺术发展等等。这些强有力的举措,既有高屋建瓴的战略谋划,也有接地气的实实在在的措施,为民族戏曲的发展和繁荣,规划了一条健康发展之路。
中国戏曲在最繁荣鼎盛时期,曾有380多个剧种活跃在华夏大地。然而,目前统计数字却呈现逐渐递减状态,单一剧种单一剧团的发展更为堪忧。北京是有着三千余年建城史和八百多年建都史的古老城市,不仅荟萃了自元明清以来的中华文化,拥有众多名胜古迹和人文景观,也是全国文化文艺最活跃繁荣的焦点。北京曲剧,这个由人民艺术家老舍先生1952年为其命名而正式诞生的剧种,她的孕育、诞生、成长直至不断地发展创新,都深深扎根于北京这片文化沃土之中。北京曲剧作为民族戏曲中的新兴剧种,不仅担负着北京地域民族戏曲发展的重任,更应该为中国戏曲发展做出一份贡献。
“定心丸”并不包治百病
周传家(北京联合大学教授):戏曲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具有悠久的历史、独特的魅力,广泛而深厚的群众基础,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而且蕴含着古今中外相通相融的人生智慧和哲思情感,可以为人类现代化进程提供精神营养,为东西方的沟通架设桥梁。
对于戏曲来说,《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不啻一场甘霖。
戏曲是经过长期积累,高度综合的民族戏剧。《政策》突出对戏曲全方位全过程的系统观照,呼吁综合治理。从剧本创作到整体舞台呈现,从改善艺术生产条件到支持各类演出团体,再到人才培养和各种保障机制,都做了务实而有可操作性的阐述,呼吁动员民间力量,营造全社会重视戏曲、心系戏曲发展的良好氛围,并强调政策落地后的监督检查和相关配套。力促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职能的调整与转变,由直接管理到间接管理,由微观管理到宏观管理,重在协调、监督与服务。
《政策》是对长期坚持在一线的戏曲人的充分理解、热情支持和情感慰藉,因而赢得戏曲人的热情赞叹、欢呼雀跃。但是同时,这也是对戏曲人最严峻、最有力的鞭策和促进!如果总是沉溺于“雪中送炭”的感喟之中,“炭”烧完了,又该如何?!也不能总是陶醉于甘霖沛降的幸运,滋生靠天(政府、社会)吃饭的侥幸心理。《政策》是“定心丸”,但不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生机勃勃的戏曲,还要我们同心、同德、同行地去亲手创造!
令人欣慰的是,“视戏如天”、“戏比天大”的敬业奉献精神,正在被隆重地重新点燃,传承的使命感和创造激情正在各个年龄层面的戏曲人心头酝酿、鼓荡。祝福戏曲迎来春华秋实的美好愿景!
国有戏曲院团要有文化担当
王洪玲(北京市河北梆子剧团团长):《政策》的内容十分丰富,包括开展全国普查,纳入“十三五”规划,对优秀剧本的支持,政府购买服务,戏曲进校园,新媒体宣传等等,甚至把简易戏台纳入村级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范围,在服装、乐器、灯光、音响等方面给予资金支持都列入其中,不仅具体而且便于操作,可谓详实可行。
出生在燕赵大地,成长于文艺世家的我,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情感,与河北梆子有着不解之缘。作为新一代河北梆子戏曲工作者,应当承担起保护和传承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责任,应当承担起时代赋予戏曲工作者的崇高使命。
去年4月,由我团倡导并在京津冀文化主管部门共同努力下,推出了以“三地同唱盛世曲,携手共筑中国梦”为主题的2014年京津冀河北梆子优秀剧目巡演(北京站)活动,首次将三地河北梆子优秀剧目整体打包推出,整合优势资源,实现强强联手,为京津冀三地深化文化交流与合作做出了努力。《政策》的出台为我们创造了空间,我们将继续携手三地把这项活动长期举办下去,将其打造成集中展示河北梆子优秀剧目成果的大型平台。
今年恰逢北京市河北梆子剧团建团55周年,我们举办了系列庆祝活动,《政策》的出台又给了我们强大的推动力。作为国有戏曲院团,我们要发挥自己的优势,坚持把演艺产品的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充分利用政府为扶持戏曲发展营造的利好环境,要有文化担当,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方向。我们团虽然到过不少郊区村镇,走过不少公园社区,但还有更多朴实、热情的观众在期待着我们。我深知只有人民才是艺术的源泉,《政策》出台的根本目的也是为了人民,我们要排演更多的、高质量的剧目为基层的人民群众服务,让老百姓在自家门口就能欣赏到高水平的演出,满足他们不断增长的文化需求,这才是我们剧种、剧团的生命所在。
戏曲艺术是中华文化的符号与标识
孙毓敏(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原院长):《政策》的总体目标是要力争在“十三五”期间,“培育有利于戏曲活起来、传下去、出精品、出名家的良好环境并形成全社会重视戏曲,关心支持戏曲艺术发展的生动局面”,这是多么好的人民愿景和远大目标。
戏曲艺术是中华文化的符号与标识。因为我在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当了14年院长,戏曲已融入了我的血液之中,我对它的爱是无法形容的。我们竭尽全力和一生的努力在培养戏曲的小苗子,希望一批批学生们不要忘了根本,不要忘了祖宗传下来的宝贵的京昆财富。
前几天,我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参加全国高校第11届京剧演唱研讨会,我很高兴地看到大学生们对京剧艺术的热爱。我看到了京剧艺术的希望,感到非常欣慰。我想,我们要用实际行动,把这天降喜事办实办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