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5月23日,中国芭蕾舞界迎来了一件大事——经典剧目《红色娘子军》经过十多年的沉寂、低迷后,重新在剧院与观众见了面。经历了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巅峰后,作为红色经典舞剧,《红色娘子军》一度销声匿迹。1992年,同为“样板戏”的《红灯记》复排后,中央芭蕾舞团向文化部提出了复排《红色娘子军》的申请。冯英,正是此次复排《红色娘子军》“琼花”的扮演者。有些角色对演员来说,是可遇而不可求的,琼花就是这样。能够扮演琼花,冯英觉得很幸运,但也感受到了肩上的担子。她着了魔般地研究、揣摩琼花,把自己当作琼花,彻底地走进了琼花的精神世界。对冯英而言,如何突破前辈白淑湘和薛菁华塑造的两代经典琼花形象,是她遇到的最大挑战。她不断琢磨、思考、实践,过去那种强调说教、偏刚性的琼花形象是时代的产物,再次塑造琼花,更需强调人物的个性色彩。于是,在冯英的演绎下,吴琼花重新成为一个少女,她打破枷锁,冲出牢笼,拥有不再受欺压的反抗精神。在冯英的精彩演绎下,《红色娘子军》的复排取得了圆满的成功。观众们惊喜地看到,期待已久的新“琼花”,并没有让他们失望。
此时的冯英事业如日中天,她是中央芭蕾舞团的主要演员和佼佼者,而她与芭蕾的故事,还要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讲起。
上小学时,冯英就是班上的文艺骨干,对舞蹈的直觉总能让她根据大家都熟悉的歌曲编出优美的舞蹈动作。1973年,北京舞蹈学校的老师来学校招生,冯英的天分和才能让她获得了老师们的青睐,带着家人的不舍和对舞蹈的渴望,她踏上了开往北京的列车。
在北京舞蹈学校,十几岁的冯英开始接受舞蹈专业教育。刚开始,她还不明白什么是芭蕾,但当她看到舞者用灵动的足尖跳出的优美舞姿时,她深深被芭蕾的魅力吸引住了。
芭蕾舞对演员的身体条件要求很高,冯英的身材比例虽然完全符合要求,但脚背却不太理想,弓度不够,这成了冯英的一个缺憾。为了能以最好的条件出现在芭蕾舞台上,冯英考虑再三,瞒着家人,来到医院,忍着剧痛请医生把她脚后突出的距骨三角骨锯掉。术后只恢复了两个月,她就重新出现在了练功房里……疼痛,几乎成了冯英的家常便饭,但她却毫无怨言,为了能以完美的姿态出现在芭蕾舞台上,冯英忍受着,坚持着。
1980年,经过6年的艰苦训练,冯英以一出芭蕾经典舞剧《天鹅湖》作为毕业汇报演出,得到了老师们的鼓励和肯定,而后顺利进入了中央芭蕾舞团,开启了作为一名芭蕾舞演员的职业生涯。
1982年6月,中法两国政府文化交流项目开启,7名各个门类的艺术家将被选派赴法学习,冯英正是其中的一员。冯英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她刻苦学习,向国际上最优秀的芭蕾舞演员和编导虚心请教。不同的文化环境也使她受到了全方位的熏陶,她流连于法国的美术馆、博物馆和大街小巷,感受着异国文化的浸润,这大大提升了她日后的艺术感悟力。这一年,冯英有了飞快的进步。
1983年,冯英学成归国。她先后主演了《天鹅湖》《吉赛尔》《堂吉诃德》《鱼美人》《林黛玉》等经典剧目,赢得了国内外观众和业界的广泛赞誉。1986年,冯英重回法国,只是这一次的身份已经不是学生,而是被巴黎歌剧院邀请的客座明星。
在巴黎歌剧院的舞台上,冯英与当地著名艺术家同台献艺,这是中国芭蕾艺术家首次作为客座明星登上世界级舞台。优美的舞姿,灵巧的动作,让她赢得了经久不息的掌声。这天无论是对冯英,还是对中国芭蕾舞来说,都格外值得记忆。在70年前,芭蕾还仅仅是一门外来的艺术,而如今,它已经在芭蕾舞的故乡赢得喝彩。
2004年,冯英出任中央芭蕾舞团团长,在她的指导下,中央芭蕾舞团的演员们在国际上连获金奖,取得了一个个令人瞩目的荣誉。2010年,冯英创办了“芭蕾创意工作坊”项目,培养了一批有才能、有天分的芭蕾舞编导。此外,冯英还极富社会责任感,在四川汶川、雅安地震发生之后,她带领大家第一时间筹备义演,并将演出收入全部捐给受灾地区,在社会上得到良好反响。
“我是为芭蕾而生,这就是我的生命!”从一个少不更事,只是对舞蹈有着单纯喜好的小女孩,到如今中央芭蕾舞团的团长,推动中国芭蕾“走出去”的重要人物,冯英见证了芭蕾这门艺术一路走来的风雨历程,也见证了自己的成长。她已经成了中国芭蕾史上毋庸置疑的亲历者和建设者。
作者:张婷
冯英(1963年2月— ),女,芭蕾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中央芭蕾舞团团长、艺术总监,中央芭蕾舞团舞蹈学校校长,北京舞蹈家协会副主席。作为剧团首席主演《天鹅湖》《希尔维娅》《吉赛尔》《堂吉诃德》《鱼美人》《红色娘子军》等中外保留剧目,被授予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全国文化系统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2019年担任国家艺术基金第一届专家委员会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