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2日,由北京市文联主办,北京文艺评论家协会、北京舞蹈家协会、市文联研究部共同承办的“2020北京文艺评论热点现象研究系列活动之五——第八届北京国际标准舞大赛”专题研讨会在京召开。此次研讨会围绕疫情下第八届国际标准舞大赛的开展组织情况进行交流研讨,旨在总结梳理本届大赛经验,推动新时代首都国标舞艺术普及与发展,为文联打造更多品牌活动、进一步提升各艺术门类品牌活动的社会影响力提供理论参考。
会议现场
北京市文联副主席白靖毅讲话
北京舞蹈学院教授张平,北京百汇演艺学校国标舞系主任梁思源,北京舞蹈学院国际标准舞系教师、欧美流行舞蹈专家许文飙,北京体育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李小芬,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教师臧晓静等专家学者;大兴区舞协主席金淑云,西城区舞协主席赵明,昌平区舞协主席闫铁山等各区舞协代表;北京文艺评论家协会秘书长、市文联研究部主任赖洪波及媒体记者共20余人参加会议。市文联副主席白靖毅出席会议并讲话。研讨会由北京舞协二级调研员、副秘书长(主持工作)陈杨萍主持。
专家们首先认为,疫情常态化背景下坚持举办大赛,体现舞蹈人迎难而上的精神面貌。与会专家普遍认为,大赛自2003年举办以来,覆盖非常广,基层群众广泛参与,大家对每一届大赛都满怀期盼。大赛已经深扎在群众心中,成为了他们生活中的一件大事。臧晓静表示,大赛有许许多多让人深受感动的地方。例如,在初赛视频里,基层舞蹈演员穿上正式比赛服,一招一式都格外仔细和认真,真实的感受到了老百姓对舞蹈的热爱与重视。为满足广大群众需求,市文联克服困难坚持如期举办大赛,体现了市文联、北京舞协始终坚持服务群众的初心不改,在特殊时期为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不断发力。正是对舞蹈的热爱,让群众面对突发情况时展现出了超强的应对能力和乐观向上的信心。
专家认为,运用新技术进行评审与传播,成为大赛的创新和亮点。本次大赛,利用全新技术手段,运用线上直播等形式,为众多国际标准舞爱好者,献上了一场高水准的视听盛宴。采用线上线下评审方式,对参赛作品进行多维度、高质量的专业评审。通过连线境外专家在线评审和现场打分是本次大赛的一大创新和亮点。张平强调,通过线上形式,基层舞者可以跨时空、跨领域接受舞蹈界国际权威专家的直接点评,这种机会很难得,对舞者的水平提升帮助很大。市文联此举,开创了国内舞蹈大赛先河。许文飙表示在特殊时期,大赛线上线下有机结合的形式值得推广。李小芬认为,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满足了群众参赛的多元化需求。赵明参与了八届大赛,她认为此次大赛令人耳目一新。线上线下的组织形式最特别,现场连线国外专家对选手进行点评最有创新。
综合运用多种传播媒介,取得非常好的传播效果,是本次大赛的另一创新亮点。大赛实现微博话题“第八届北京国际标准舞大赛”,浏览量破一千七百余万次,更是与微赞、哔哩哔哩、虎牙、战旗、西瓜视频合作,全程直播,观看量突破31万次。专家认为,有效的传播,进一步带动了广大群众关注、热爱、投身舞蹈活动,推动北京国际标准舞事业的健康发展,让首都群众共享舞蹈艺术发展成果。为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提升文化艺术欣赏水平,增强文艺获得感注入力量。
专家认为,大赛发扬了历届赛事积累的优良传统,实现了新的发展与突破。赵明表示,通过一届届的举办,大赛积累了许多好的经验,对组织形式和赛制要求都在不断完善。如逐渐对各区报名人数和参与组别进行限制,更加注重区别业余组和专业组的选手水平,真正实现了专业带动业余的特点,受到了广大群众的喜爱。
部分专家在肯定大赛所取得成绩的同时,从大赛的延展价值、品牌提升、未来发展等方面提出了可供借鉴的意见建议。张平建议整合相关人才资源,打破地域和行业界限,由市文联和北京舞协牵头,成立一个国际标准舞专门化服务机构,为社区群众和青少年艺术教育服务,实现“京津冀”国标舞相关机构的联动。梁思源建议,进一步把大赛力量往社区下沉,让更多的老百姓体验这种舞蹈形式的魅力,真正实现文艺为人民服务的理念。同时,要善于运用北京丰富的舞蹈院校师资力量和行业机构资源,利用科技手段,搭建平台,探索线上教学等形式,对广泛活跃在基层的国标舞爱好群体进行有效引领,提升民众品位审美和精神文化生活质量。臧晓静指出,北京的青少年参赛群体是北京国标舞的中坚力量,北京舞协要发挥优势,从舞蹈专业院校中挖掘更多的优秀人才来参赛,推动其他组别的发展。梁思源、许文飙、李小芬等人建议为保证大赛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应增加大赛频次,争取做到每年举办一次。作为本次大赛主办单位之一的负责人,金淑云认为大赛要明确定位,通过线上培训或公开课等手段,打造大赛品牌,提升文化内涵,扩大群众基础。闫铁山表示,针对国标舞场业内出现的某些“三俗”现象,北京市文联要联合北京舞协维护好大赛品牌,使其成为“赛场上的一股清流”,提升国标舞审美,引领行业风尚,
与会专家对国标舞艺术所折射出的文化价值和社会意义也进行了深入讨论。梁思源认为,国标舞的在社区普及,对于基层治理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利于加强社会和谐。李小芬认同这个观点,她说,大赛鼓励社区参与,很多代表队都来自社区,可以看到国标舞在社区治理上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梁思源指出,国标舞是国际认可的符号,北京作为首都,持续举办群众广泛参与国标舞大赛,体现了我国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与国际共融的积极心态,展示了大国开放包容的良好形象;许文飙表示,可以将国标舞文化渗透到外交领域,作为一个国际通用的社交形式,形成有中国特色的外交名片。李小芬谈到国标舞与文化自信的关系。她表示,国标舞源自国外,但在中国的本土化程度很高,现已成为群众参与度极高的一项文体活动,这体现出我们强大的文化自信。她建议大赛不要只停留在技术竞赛层面,要立体化打造赛事,增加如表演、展演、公开课、文化讲座等形式。
白靖毅对各位专家的真知灼见表示了感谢,下一步文联将继续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整合行业资源,探讨研究新的模式和手段,进一步提升国标舞大赛的引领力和吸引力。同时,她对北京评协和北京舞协联合举办理论研讨表示认可,认为文艺评论和12个艺术门类的创作、活动紧密结合,将更好地发挥文艺评论引导创作、提高审美的作用。
据悉,此次研讨会是北京市文联“2020北京文艺评论热点现象研究”系列研讨活动第五场。下一步,市文联还将陆续举办涉及文学、戏剧、美术、书法、音乐等艺术门类的系列研讨活动,推动文艺评论对重点文艺作品、热点文艺现象、重要文艺思潮积极发声。
与会人员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