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协会新闻

真临会临 化古为新——我的临帖感言  

[关闭本页]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李钢
发布时间:2020-04-08

米芾《蜀素帖》节临  李钢
米芾《蜀素帖》节临 李钢

  学书法要先临帖是个老问题,也是没有争议的共识。但从实际情况看,个人书法水平进展的快慢,根子还是出在对临帖的态度和方法上。笔者认为,在临帖上有几个问题需要进一步从认识上和行动上夯实。

  一、真临。从心里认可“书中自有黄金屋”。在我们身边不乏热爱书法的人士,每天挥笔不辍,但总是老面目,长期不入格。这与他们嘴上说临帖,实际不用真功,主要时间沉溺于“孤芳自赏”的小天地里有很大关系。凡事有规律,美术须先习素描,弹琴须先练指法,书法须先行临帖,这都是进入艺术门类必须具备的基本功,来不得半点含糊。两个人学打乒乓球,一个进行专业训练,一个任意而为,两年以后根本无法交手。临帖就像学打乒乓球一样,需要由每个动作的定型到连贯发挥,先慢后快,先枯燥后应手。如果没有这个过程,不通过临帖掌握书法艺术要素,也会像过去使用毛笔的账房先生一样,虽一天从早写到晚,但一辈子都与书法家无缘。

  书法传统就是历史传承下来的统一认识,经典碑帖就是书法传统中的优秀代表,它们挖掘和揭示了人类共性审美规律,只有通过消化这些创造,才能形成正确的审美思想,迈入法度,从而走上健康发展的书法之路。

  在书法经典面前,必须切实怀有“不二法门”的敬畏之心,行动上来不得半点犹疑。《南史·张融传》载:“融善草书,常自美其能。帝曰:卿书殊有骨力,但恨无二王法。答曰:非恨臣无二王法,亦恨二王无臣法。”然而,时间过去了一千多年,“二王”传承有序,张融所书却少见踪影,其自以为是也成为了一则笑料。黑格尔说:“前进就是回溯到根据,回溯到原始的和真正的东西”。孔子说:“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每一个真心学习书法艺术的人都应从这些真理中受到启迪,做有源之水,有本之木,切实把功夫下在临帖上,在帖中得到“知”,在“知”的发展中科学地走向书法未来。

  二、会临。临帖临什么?这是临帖中必须解决的另一个问题。古帖千百本,书法有理数。首先要选择适合自己的一路,在这一路中选择有代表性的,在有代表性的帖子中选择最喜欢的,下苦功把它临透,这也是一种“取法乎上”。选帖要有经典意识,临帖要集中精力打歼灭战,然后再不断扩大战果,不宜平分精力四面出击,不提倡把今人字帖作为主打临习范本。

  其次,要正确认识临帖中“形似”和“神似”问题。孙过庭说:“拟之者贵似”。这个“似”是靠近的意思。笔者认为,临帖的目的不是为“像”而“像”,而是通过“似”这个过程理解帖中的原理,掌握精神实质。如果只是一味机械临摹,忽视动脑筋分析,掌握不了其中道理,不但一辈子也解决不完与帖字一模一样的问题,而且还会出现帖以外的文字书写不知所措的情况。我们看到一些临习作品,主体部分和落款部分判若两人就是这个问题。临帖提倡“形似”,更要注重“似”中求“理”,没有掌握帖中内涵的“呆工”没有太大意义。这是因为:一来,就是王羲之把自己写过的字再照写一遍也不会完全一样;二来,就一幅书法作品而言,同一个字在不同位置上的写法表现也是不同的,如《兰亭序》中二十三个“之”各具其态,是与其周边字形变化环境等因素相关联的,每个字都在“触遇生变”中存在;三来,艺术不可重复,一幅作品本身就要求同字异构、同形异构。因此,我们既要强调“死临帖”,学会照调唱歌,同时又不能“临死帖”,忽视在认识上解决问题和在实践中的灵活运用。如临习《圣教序》,就要分析其中门道,虽其有1904个字之多,但“满架葡萄一根藤”,通篇贯穿的是阴阳关系,体现的是“中和之美”,几乎每个字都有字眼(留白),既实现了字中透气,又强化了结体婀娜,从而使我们看到了其笔法和字法中的些许奥妙,进而实现有的放矢地临习训练和深化运用。临帖不是照葫芦画瓢这么简单,而是要掌握基因,进入血统,否则,何来“神似”?又何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开创新天地?临帖要学技法,更要寻门道、找规律。思想通了,道理明了,既能临进去,事半功倍,又便于走出来,用于发挥。如王国维所云:“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

  三、临创结合。临帖是一辈子的事,不存在完全临好了再创作的问题。现实的做法是,临到一定程度就要运用帖中的原理和技巧进行创作实践,创作实践中遇到问题再回到帖中与古人对话,“临帖——创作——再临帖——再创作”,循环往复,使二者无缝衔接,有机结合,内化于心,外应于手,不断升华,实现法度内创作的发展。

  临帖是手段,创作是目的。因此,要用创作的要求对待临帖,不但要专注于笔法、字法,也要在墨法和章法上加以研习,细心体味帖中的笔墨情调,节奏变化,谋篇布局,全面掌握帖中精髓,运用于创作实践。

  创作是传统技法和时代创新的综合运用。因此,字帖宝库中的优秀元素和今人的有益探索,都需要我们下功夫临习、借鉴,以丰富大脑内存,提高作品的技术和艺术含量。如学行草书,就需要在有重点临帖的基础上,自己动手筛选、整理三个层面的字汇:古人优秀行书字汇、古人优秀草书字汇、今人优秀行草书字汇,并通过日常用心发现和挖掘优秀字例,不断丰富这些字汇。平时则要经常对临和背临汇集的这些字例,加入自己的想法向意临转化。书法的基础是对技法的精雕细琢,创作则是在激情和艺术眼光主导下对临帖的整合、对古今优秀书法元素的活用。因此,必须广约博取,善用精华。

  创作又是化古为新,融入个人审美追求的过程,需要我们在临、创转换中有自己的思考和追求。无论古人还是今人,都有很多探索,书法世界允许个性多样化的存在,我们每个人的书法价值在于自身特色,但我们在临帖取法与创作上要注意符合中国书法审美的主流精神,不走歪路。《道德经》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强调的就是矛盾的对立统一律。由此我们看出,临帖与创作转化的“要”中之“要”是理解“一阴一阳之谓道”,这个“道”就是客观存在的事物的规律。书法由“技”到“道”,也就是能够上升到自觉运用对立统一思想进行书法创作,而检验阴阳之道、对立统一的质量标准则是自然,亦即“道法自然”。明确这一思想实质,可以使我们的书法临习和创作归其本源。对所有事物而言,以“道”统之,灵运妙用,则行远矣!

 


 

联系电话:(010)66415600 E-mail:bjsnz@126.com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前门西大街95号   邮编:100031

版权所有: © 2003-2015   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和镜像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