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文艺资讯

文艺的“人民主体地位”的历史必然性  

[关闭本页]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王小平
发布时间:2015-11-20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去年10月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全文以及《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公布。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是继毛泽东之后再次强调了文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也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的具体举措,这些均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20世纪中国文学艺术的发展是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同步前进的,也是不断确立人民在文艺创作中主体地位的历史。“文艺为人民”这是中国近代革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论,也是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中国共产党领导文艺工作的宗旨。依靠人民,团结人民,中国共产党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实现了民族独立;依靠人民,中国取得了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缩小了城乡之间的差别,整体上提高了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顺应民心,依靠人民,十八大以来的新一届党中央取得了反腐败的巨大成果,将我国带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理想的时代。

  人与动物之间的区别在于人是文化的动物,善于运用文化观念去指导生活,改变世界,创造世界,推动历史的发展。人需要物质,因为人首先要解决生存的问题。人更需要发展,人的发展包括物质基础的发展,更包括精神世界的提升。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文艺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性。他说:“没有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文艺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属于先进的精神文化,肩负着塑造民族真善美的心性、情感、精神和灵魂的重要任务。

  人民是一个历史的、发展的、具体的概念,而不是一个抽象的、脱离历史和现实的名词。在20世纪“人民”“大众”“群众”具有“家族相似性” ,“人民”也经常与“大众”和“群众”连用。“人民”在政治学意义上指社会中的绝大多数人。中国共产党就是要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解放广大的、被压迫的劳苦大众,它代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方向。在官僚主义盛行的社会,经常会以“人民”这个集体概念,忽略、轻视具体的每个人的利益、要求和愿望。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要落实到每个具体的个人身上。他说:“人民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一个一个具体的人,有血有肉,有情感,有爱恨,有梦想,也有内心的冲突和挣扎。 ”并告诫文艺工作者:“不能以自己的个人感受代替人民的感受,而是要虚心向人民学习、向生活学习,从人民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不断进行生活和艺术的积累,不断进行美的发现和美的创造。要始终把人民的冷暖、人民的幸福放在心中,把人民的喜怒哀乐倾注在自己的笔端,讴歌奋斗人生,刻画最美人物,坚定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信心。 ”

  文艺需要人民,人民也需要艺术。因为人民的实践和生活是文艺创作的不竭源泉,一方面人民需要艺术激发生活理想、提高审美能力和思想觉悟,另一方面文艺能极大地满足人民的精神和情感需要。这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一贯的文艺思想。列宁曾经说过:“艺术是属于人民的。它必须在广大劳动群众的底层有其最深厚的根基。它必须为这些群众所了解和爱好。它必须结合这些群众的感情、思想和意志,并提高他们。 ”中国近代和现当代文学发展的历史就是不断“大众化”的历史,也是“文化民主化”的历史(即人人享有文化权利) 。文学的发展,不但从语言、题材、体裁、内容、形式更加贴近人民大众,如明清小说取代古典诗词、戏曲,“白话文运动” 、白话新诗的创作、话剧的兴起,而且在文艺表现对象上也由封建时代表现帝王将相、才子佳人转变为表现普通的人民群众。事实一再证明,那些植根于群众生活的文学艺术家就会取得代表人民愿望、要求、思想的优秀成果。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赵树理是典型的代表,他是地地道道的农民,能真切体验老百姓的生活,塑造了许许多多活生生的农民形象。他的创作方向被誉为代表“人民文学”的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总结了中国文学的历史经验,以是否代表人民写作、是否满足人民的需要作为评判作家作品的价值标准:“人民的需要是文艺存在的根本价值所在。能不能搞出优秀作品,最根本的决定于是否能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一切轰动当时、传之后世的文艺作品,反映的都是时代要求和人民心声。我国久传不息的名篇佳作都充满着对人民命运的悲悯、对人民悲欢的关切,以精湛的艺术彰显了深厚的人民情怀。 ”要做到“为人民抒写” ,文学艺术家就必须转变对人民的立场和情感,更要克服灵魂深处轻视群众的优越感,深入体验人民的生活,做他们的真正代言人。他说:“文艺要热爱人民。有没有感情,对谁有感情,决定着文艺创作的命运。如果不爱人民,那就谈不上为人民创作。 ”他批评了那种蜻蜓点水、走马观花式地“深入群众” ,也批评了当前一段时间那些丑化人民形象的文艺创作,强调文艺工作者要努力克服疏远大众的心病,做到“拆除‘心’的围墙,不仅要‘身入’ ,更要‘心入’ 、‘情入’ ” 。文艺家去除了与人民貌合神离的缺点,与人民同心同德,充分发挥自身的创造能力,就自然会取得创作的丰收。他认为,“文艺工作者要想有成就,就必须自觉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欢乐着人民的欢乐,忧患着人民的忧患,做人民的孺子牛” 。

  习近平的文艺观点与毛泽东的文艺思想是一脉相承的,是毛泽东“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继承和发展,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的产物,包含了对鸦片战争以来近代中国革命历史经验的总结。这个经验就是“人民是创造历史的主人,是推动历史进步的最终力量” 。无论是中国革命还是建设的成功,都必须依靠最广大的人民群众;脱离了群众,中国迈向现代化的道路将困难重重。“五四”以来,我们甚至说,从晚清以来,每次文学的变革都与中国的社会进步息息相关。为了挽救沉睡在封建迷梦的中华民族,使国民从思想上跟上民主化的世界潮流,晚清的梁启超等人倡导“文体改良”的“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 ,从此民间歌谣、“新小说” 、杂以俚语的报章体得以流行,报纸成为中国20世纪早期的文化媒介,加速了新思想在国民中的传播。“五四”时期陈独秀、胡适等人发起的“白话文运动” ,是为了使文学更加通俗化,以便接近大众,承担起教育大众、启蒙大众的任务。毛泽东一生领导了多次农民运动,深深知道中国农民饱受封建社会的残酷压迫和剥削,是立场最坚定、最具革命性、最可依靠的力量,而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占中国人口的绝大多数,中国革命的主要问题是解放农民的问题。在毛泽东文艺观里,“为工农兵服务”主要是指为绝大多数的农民服务。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人民”的概念正在不断扩展边界。今天的“人民”不再仅仅是指“工农兵” ,一切积极参与社会主义建设的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都属于“人民”的范畴。

  习近平总书记的文艺思想是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文艺思想与当下中国实际结合起来的产物。中国当下的主要任务就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优秀的文艺作品是复兴之路的精神动力和支撑,一个强国不仅仅是物质和生产力的强大,更是精神感召力和吸引力的强大。他说:“为什么要高度重视文艺和文艺工作?这个问题,首先要放在我国和世界发展大势中来审视。我说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最伟大的梦想。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而实现这个目标,必须高度重视和充分发挥文艺和文艺工作者的重要作用。 ”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