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研新见|“北京的巴尔扎克们”如何书写新时代首都?
近日,由北京市文联主办,北京文艺评论家协会、北京文学期刊中心承办的现实主义的面孔——新北京作家群及当下文学写作专题研讨会举办。十余位专家学者、青年作家、媒体人围绕新北京作家群和北京现实文学题材创作等话题深入探讨,北京市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赖洪波出席会议。

会议现场
北京文学期刊中心主任师力斌主持会议并介绍,2023年,《北京文学》开设“新北京作家群”栏目,近来出版发行的《文起京华——新北京作家群作品精选》(下文简称《文起京华》)精选“新北京作家群”栏目发表的文学作品和相关理论文章,囊括了11位中青年作家作品,旨在彰显北京文学新气象、团结凝聚年轻作家、提升新北京作家群影响力、推动北京文学的繁荣发展。
笔触转向:从描写社会变迁到洞悉个体心理

北京评协主席,北京语言大学特聘教授王一川
王一川指出,理解《文起京华》作品,一是从跨媒介视角看新北京作家群创作趋向,小说反向地发掘生活中难以言喻的细微波澜;二是现实主义在面对新媒体时代的全面小康体验表达上出现转向,作家把眼光继续向内伸展到个体对于这个世界的半知半觉心结的探测中,描绘了一个半觉态心结世界;三是从“北京眼”看新北京作家群,他们可能带着首都居民特有的地缘精气神。这组新北京作家小说把笔触转向了对于社会环境中人们心理生活纠结即心结的细微洞悉上,果敢地探测当代社会人们丰富、复杂、微妙、动人的心理世界,有助于人们感知和认识当代社会生活变迁脉络。

北京作协副主席,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杨庆祥
杨庆祥认为,《文起京华》呈现出新北京作家群突出的特色和写作基石——现实感,新北京作家群的“新”不在于代际更迭,而在于新的观察和理解现实世界的方式与视角。是否是北京原住民或北漂?写北京故事还是外省故事?这些与新北京作家群的定义关系不大,关键在于作家要在北京生活过,北京的生活体验内化为其思考理解世界的方式,转化为写作中具体的方法与意向。

《新华文摘》编审、文艺评论版主编陈汉萍
陈汉萍表示,《文起京华》收录作品,直面当代现实生活的矛盾以及城市人的精神困境、情感危机、城市病症,体现出现实主义在当代的重塑。具有两个鲜明的面孔:一是诗性写实主义,语言简洁,叙事诗意,故事易消化,在传统现实主义基础上融入新元素;二是深度心理分析,用切身视角而非观察视角去从容面对自身所处的困境,更贴合当代城市人的经历。

青年作家陈小手
陈小手认为,《文起京华》中精选的十余篇小说,体现出作者们在用自己最擅长的文学方式重新激活现实主义,在传统的现实主义文学脉络上,用更加有效的方法深入呈现当下现实生活经验,并且将现实生活进行文学性和现实意义的提纯,体现出作家们对现实主义的理解向前推进了一步。

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生毛馨儿
毛馨儿表示,新北京作家被称作“北京的巴尔扎克们”这一命名既体现了与“新南方”“新东北”对话的地方性文化重建冲动,又因其以行政区命名而独特,其直接触发的是文学与城市的关系,书写在北京的体验就是书写城市,书写都市本身。在空间表达上,新北京作家群的作品通过室内空间和私人场域来感知北京,而非依赖地标或风景,在对主体的精神状态上、文化共识上通向一种非常当下和深入的体验。
身体在场:重视一手生活的松弛感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教授刘大先
刘大先表示,新北京作家群书写了一种新的状态——自然而然的松弛感。专业作家不能过二手生活,而是要身体在场,重视一手生活带来的质感经验、体悟体察。从传统的严肃文学角度,建构现实的认知,如何书写新的北京?可能并不是一个地方性的故事,而是中国的故事、时代的故事、人类共通的故事。

青年作家刘汀
刘汀表示,新媒体时代,现实主义既是被分裂成无数碎片的,又是极其综合的。写作者很难对所处的时代、世界、地方做整体性的书写,往往更多是从小地方、具体的人、具体的事写起,写作者可能要把眼睛放在大格局里,但是从身边的亲人起笔。

北京文学期刊中心副主任张颐雯
张颐雯认为,新北京作家群的作品展现了传统与现代北京的碰撞与融合。如刘汀作品《富贵如云》展现了北京传统的历史不会消失,而是在新时代被重新编码,变成新北京的一部分。同时,北京文学呈现出新的特点,如松弛感、自信以及对历史文化的认同,这种变化在徐皓峰等作家的作品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北京老舍文学院专业作家文珍
文珍表示,在写长篇小说的过程中,会不断遭遇到写作经验的打碎和重构。写作者写现实主义小说、虚构文学,反映他者的生活,随着短视频等新媒体的出现,其能够直观细化地展示这些人类对同类感兴趣的生活内容,但是文学作品依然能够提供新的现实,依然能够凸显出文学爱好者抵达生活的深度。

北京文学期刊中心副主任王虹艳
王虹艳表示,新生代作家在创作上表现出对成长阵痛、原生家庭等问题的关注,对习以为常的事情开始反思进而抗辩,为小说创作带来新气象,但公共叙事和历史叙事相对匮乏,希望新一代作家既要有人关注身边叙事,也要有人关注公共话题和历史题材。
古今对比:共通还是千人千面

《诗刊》杂志社编辑部副主任彭敏
彭敏认为,新北京作家群与唐代的“新长安诗人群”,在作家群体的生存处境、精神困境、思想维度上有许多共通之处。长安和北京作为政治符号和文化意象,都承载着文人的梦想,新北京作家群笔下的北京书写,与古代长安的文学主题有许多相似,如“黄鹄去不息,哀鸣何所投?”讲述逐梦者的迷茫与奋斗、“杜陵有布衣”讲述对故乡的眷恋等,这些主题的永恒性,体现了文学跨越时空的共通性。

《人民日报海外版》编辑张鹏禹
张鹏禹表示,新北京作家群的写作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京味小说有显著区别。京味小说风格较为统一,而新北京作家群的写作风格千人千面。当前新北京作家群在北京书写空间上实现了三方面的拓展:一是全球性书写的转变,二是现代都市想象的拓展,三是古都意象的创新,展现出不同的北京城市书写。

青年作家阿乙
阿乙表示,新北京作家群的命名有助于引导在京创作者从无序到有序。其创作内容呈现出多元化:有进京型,如徐则臣描写个体融入北京的历程;有回望型,比如郑在欢通过北京回望远方故乡;还有都市型,如蒋在、孟小书、马小淘书写纯粹的城市生活,展现出北京作为世界上最先进都市之一的脉动。

北京市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赖洪波
赖洪波表示,《北京文学》持续关注近年来活跃在北京的中青年作家力作,推出一批北京中青年作家的优秀作品。21世纪以来,作家用自身创作不断回应北京这一超大型城市在现代化转型中经历的时代变革和情感结构转变,对新北京作家群的关注与推广,是对北京文学传统的回应和延续。希望评论家和创作者能够继续关注新北京作家群的创作表达,进行深入的理论构建,助力新北京作家群成为北京文学传统上的新质表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