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协会动态

中国音乐剧发展飚出中国速度,生态、机制、市场、人才是关键  

[关闭本页]
来源:京艺苑
作者:
发布时间:2025-09-08


对谈现场

  十年来,音乐剧市场蓬勃发展,多元化的原创作品层出不穷,生动展现了音乐剧这一艺术形式的包容性与丰富性。9月4日,由北京市文联主办,北京文艺评论家协会、北京音乐家协会承办的文艺评论系列学术对谈活动“坊间对话第41期:在跨界与整合中前行的中国音乐剧”举办。活动邀请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大学民族音乐与音乐剧研究中心主任周映辰担任学术主持,北京舞蹈学院音乐剧系主任、教授黄凯,中国东方演艺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董事、音乐剧团团长张蕾,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研究生教研室主任、教授王良波,就中国音乐剧创新发展过程中美学品质的提升等话题展开对谈。


活动现场

 

学术主持人 与谈人

 

发展惊人:原创音乐剧飙出中国速度

 

  王良波自1995年开始投入高校音乐剧教学,认为当前我国原创音乐剧的发展是惊人的中国速度。美国音乐剧已经发展近170年,而我们的音乐剧仅有几十年,从完全的描红模仿西方作品,到今天的本土化创作,从第一批毕业生无院团可去,到今天的毕业生不再发愁没有戏演,专业音乐剧剧团的出现与运营加速了音乐剧产业化的发展,推进了本土化的速度,虽然到国际化仍有一段距离,但已经足够令人欣慰。

  黄凯介绍,1995年,北京舞蹈学院、中央戏剧学院开始音乐剧人才培养,2022年,北京舞蹈学院正式建立音乐剧系,持续探索音乐剧创作,从最开始排演西方音乐剧时,台词部分说中文、演唱部分唱外文,渐渐转化为全中文表演。当一个国家人均GDP达到1万美元的时候,这个国家的音乐剧产业将开始飞速发展,我国目前正处于这个阶段,音乐剧飞速进入商业化时代。目前国内原创音乐剧数量已经超过引进剧目,但票房仍是引进剧占优。如何实现原创音乐剧的量质齐升,在市场化环境下讲好中国故事,让具有中国审美的音乐剧成为观众的心头好,仍有一段路要走。

  周映辰认为,中国音乐剧风格具有包容性,呈现民族化、都市化、混搭式风格,目前市场上最明显是混搭式,再延伸一步就是跨界融合。比如北大艺术学院民族音乐与音乐剧研究中心的原创音乐剧《愚公移山》,采用中文“说唱”的表现形式,探索音乐剧与Rap的融合,尝试在现代语境中阐释民族精神,寓教于乐,让年轻人更加容易接受。

  张蕾表示,中国东方演艺集团自2020年开始创作音乐剧,2023年正式成立音乐剧团。在旺盛的市场需求和各高校人才培养基础上,音乐剧作为一个舶来品,成为众多演出中逐年增长的重要品类。我国原创音乐剧在选题上,更多选择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现实主义、先进文化的题材,如《赵氏孤儿》《将进酒》《大江东去》等,并且经受住了市场的检验;在音乐创作上,大量使用中国民族器乐、戏曲、非遗等传统表达方式;在舞蹈和表演上,不再完全是百老汇式的现代舞,而是融入中国民族民间舞、古典舞等,多方位贴合观众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喜好。

 

卡司很重要:从“人带戏”到“戏捧人”

 

  周映辰表示,高校的原创音乐剧作品天然具备艺术的实践性、实验性、探索性,这也是高校创作的担当所在。音乐剧的健康发展需要一个充分的讨论空间,如果完全用票房来衡量原创音乐剧,完全迎合市场,会严重打击艺术样式发展的内在驱动力。比如讲述张桂梅老师故事的音乐剧作品《绽放》,在商业环境中未必受到追捧,但是其将中国美学特质、现实主义特点、人文色彩呈现得淋漓尽致。在普通观众尚且难以分清音乐剧和歌剧时,借助明星效应让更多人走进剧场看音乐剧,可能是音乐剧产业整合发展的“必由之路”。

  张蕾介绍,明星对音乐剧商业化运营是很重要的,这并不是我国特有的现象。我国原创音乐剧在运营推广过程中,第一阶段是“人带戏”,剧目早期往往尚未建立起IP,需要知名演员的明星效应将剧目知名度带起来;第二阶段是“戏捧人”,随着场次的增加,剧目逐渐打开局面,可以给更多年轻演员展示的机会,让作品更加广为人知,这两个阶段是相互作用的共赢关系。

  王良波表示,当前国内音乐剧的发展和演出市场的繁荣,是超乎预期的。音乐剧是商业艺术,必须市场化、产业化运营方能生存下去,而目前国内音乐剧题材广泛多元,不仅有市场化的题材,还有红色题材等,在创作上跨界融入戏曲、民间艺术等多种艺术形式,出现了一批具有中国美学特色的作品。相较于上海来说,北京的音乐剧市场有待发展,可在加强产业聚集、规范化市场运营等方面再精益求精。

 

跨界融合进行中:创作仍需潜心琢磨

 

  周映辰表示,中国音乐剧是从民间走出来的,发出声音后才被看见。音乐剧有许多其他戏剧样式的品质,但并不是其他戏剧样式的衍生品。多年前,大多数人对音乐剧的解析基于自身舞剧、歌剧等学术背景,很难做到用音乐剧的方法来解读音乐剧。一线工作者是在不断克服自身局限性、不断学习实践的漫长专业建设过程中,参考西方音乐剧的发展,逐渐摸索到了音乐剧自身美学特质与人才培养方式。用音乐剧的方式讲中国故事,一定要遵循我国目前的文化环境、市场认知和客观条件,先有人才的培养,再有量的积累,才有质的突破。

  张蕾认为,西方音乐剧创作表演对中国原创音乐剧的影响还是比较大的,中国东方演艺集团音乐剧剧团自成立以来,持续探索如何利用音乐剧这一载体讲好中国故事,新推出的红色题材音乐剧《寻找李二狗》讲述抗美援朝故事,受到了年轻观众的欢迎,说明音乐剧是可以讲好革命故事、历史故事的。我国原创音乐剧发展需要时间的积淀,在文化IP打造上,还没有创造出像《猫》《剧院魅影》般的知名作品,相信经过时间的积累和打磨,我国一定能够创造出大IP音乐剧。

  黄凯提出,今年托尼奖最佳音乐剧获奖作品是韩国《也许美好结局》,韩国音乐剧人才培养自1999年开始,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中国音乐剧崛起的那一天,一定是用音乐剧的形式讲述中国故事,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努力:一是面向市场,韩国完全市场化的运作体系,形成了非常激烈的竞争机制,有利于优秀作品脱颖而出。与上海相比,北京的音乐剧市场化还需进一步发展。2024年1-10月份,上海音乐剧演出票房在全国的音乐剧演出票房里占比56%,北京占比14.1%,演出场次也是如此,数据很清晰地说明了市场化的程度;二是创作者须有敬畏心,潜心琢磨音乐剧创作规律,比如今年上半年在北京市场大获成功的音乐剧《大状王》,仅打造剧本就用了2-3年;三是人才培养需全面,不仅培养音乐剧演员,还需专门培养编剧、导演、作曲、编舞、制作人等。

 

 
 
 
观众提问

  现场交流环节,观众踊跃提问,围绕国内音乐剧发展现状等问题,同嘉宾展开深入交流。本次活动在京艺苑视频号、新浪新闻等多个平台同步直播,173.2万人次在线观看。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