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协会动态

“开门红”的微短剧向何处去  

[关闭本页]
来源:京艺苑
作者:
发布时间:2025-06-09


 


对谈现场

  近年来,微短剧借助新媒介和大数据迅速席卷网络,以快节奏、强反转的新颖表现和金句、名场面频出的剧情,成为内容消费市场的宠儿。随着行业壮大、受众增加,短平快的微短剧对精品内容的需求愈加迫切,正经历着新媒介文艺领域又一轮的加速迭代。

  6月4日,由北京市文联主办,北京文艺评论家协会承办的文艺评论系列学术对谈活动“坊间对话第38期:风往何处去:近观微短剧发展与变革”举办,首都师范大学艺术与美育研究院教授、网络文艺研究中心主任许苗苗担任学术主持,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影视传播研究中心主任司若,中文在线精品短剧部总经理余帅,刘笑天影业CEO刘笑天,就微短剧的“前世今生”与未来发展等话题展开对谈。本次活动在京艺苑视频号、新浪新闻等多个平台同步直播,85万人次在线观看。


活动现场

 

学术主持人 与谈人

 

 

观众的心理医生

 

  司若通过对2024年百部头部微短剧的分析,提出当前微短剧具有高密度情节反转、特定人物关系、快速牵引观众兴趣等特征,满足了观众快节奏情绪消费需求。同影视剧等其他节目相比,微短剧特别关注到银发群体的情感需求,让中老年人能在观剧的过程中得到共情、获得心灵的抚慰与爽感。

  许苗苗提出,微短剧与网络文学紧密共生,网络文学为微短剧提供了创作素材与故事蓝本,其“即视感”的语言特点为微短剧的快速叙事和情绪调动奠定了基础。早期网络文学作品中的经典情节被提炼拍摄成微短剧,推动了行业的快速崛起。如今,微短剧已发展为一种独立艺术形式,不再依附于网络文学或长剧集。

  刘笑天表示,微短剧行业从业者更像是观众的心理医生,需要洞察观众心理、研究观众好恶。爆款短剧的很多情节冲突是从社会热点议题脱胎而来,贴近目标受众的现实生活,则会产生天然的情绪共鸣。任何一部产品都很难做到老少咸宜、男女通吃,因此微短剧立项前会做明确的用户画像分析,根据市场需要来设计剧情。

 

“强用户”是不变的逻辑

 

  余帅认为,微短剧成功的关键是剧本内容,核心是满足用户情绪价值。“强用户”是微短剧的一大优势,产品评级是由用户用脚投票的,市场直接检验内容价值,早期低成本剧正是因内容优质而一炮而红,精品微短剧应实现内容专业化、提升视听质感,并确保商业回报。

  许苗苗表示,微短剧拍摄同广告有一定的相似性,需要充分利用短短的几分钟来讲故事,展示直观且令人愉悦的视觉画面,将萌要素花样组合,在短时间内给人以新鲜感,迅速调动受众共情。微短剧横屏和竖屏作品之间存在着时间节奏差异,但都因拍摄场景有限,受众注意力更容易被颜值和对话金句吸引。

  刘笑天提出,真正能打动人心的故事才是好故事,以故事取胜是微短剧行业快速发展的原因。业内常说“短剧一年,外面十年”,在快节奏的进化迭代中,从业者迅速成长,尽管存在爆款同质化现象,但也有很多先锋性尝试。微短剧在追求精品化的过程中,可学习传统影视细腻的人物刻画和情感表达,仍须保持对故事内容的注重。

 

多品类微短剧是讲好中国故事的载体

 

  司若介绍,当前,微短剧正向多元化发展,例如“跟着微短剧去旅行”的文旅作品、面向国际传播的出海作品,还有非遗、普法、科普短剧等,市场的火爆必然带来生产环境的变化。希望从视听化的网络文学生发而来的微短剧,在行业走向新形态的同时,能够保留讲好故事的初心,尊重内容创作,拥抱新变化与新使命,平衡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作为我国原创文艺品类,成为文化出海载体,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文化。

  余帅指出,早期微短剧因成本限制,质量和题材较为单一,短视频平台的兴起为微短剧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使其题材更加丰富。从早期依赖投流到如今免费模式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微短剧的商业模式不断演变,行业迭代迅速。为避免同质化,创作者通过在类型剧中引入独特元素实现差异化,未来微短剧创作需紧密贴合市场动态和用户需求,持续拓展题材类型与表现形式,在内容创新和质量提升上下功夫。

 

 
 
观众提问

  观众提问现场交流环节中,观众踊跃提问,围绕微短剧题材创新等问题,同嘉宾展开深入交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