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研新见|专家研讨舞蹈艺术的传承创新与当代表达
日前,舞蹈艺术的传承创新与当代表达——第十一届华北五省(区)市舞蹈大赛专题研讨会在京举办。此次研讨会由北京市文联主办,北京文艺评论家协会、北京舞蹈家协会共同承办。
北京市文联一级巡视员田鹏,山西省舞蹈家协会主席刘润泽,天津歌舞剧院芭蕾舞团团长田宗文,中国国家话剧院研究员颜榴,北京语言大学文学学院副教授、北京评协民间文艺委员会委员李扬,梅兰芳纪念馆助理研究员俞丽伟,天津市舞蹈家协会秘书长程伟航,山西省舞蹈家协会秘书长李陈华,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教师赵松,山西大学音乐学院舞蹈系主任黄建新,山西大同大学音乐学院舞蹈系教师赵会,天津师范大学音乐与影视学院编导教师马晓琳参加研讨会。北京舞蹈家协会驻会副主席、秘书长袁悦主持会议。
北京舞蹈家协会驻会副主席、秘书长袁悦
袁悦介绍了本届华北五省(区)市舞蹈大赛赛事情况。此次大赛共收到参赛作品1112件,经初评有200件入围北京决赛。会上,参赛作品主创人员、大赛评委、文艺评论家等,围绕舞蹈艺术的传承创新与当代表达进行深度研讨。
传承地方文化特性 创新舞蹈作品编排
天津师范大学音乐与影视学院编导教师马晓琳
马晓琳讲述了参赛作品《泥塑华章》的创作历程,认为舞蹈创作应注重挖掘地域文化特性。在调研天津泥人张泥塑艺术过程中被非遗传承的匠人精神深深感动,从而希望利用舞蹈语言展示天津非遗文化和地域特色。
山西大同大学音乐学院舞蹈系教师赵会
赵会以参赛作品《扇鼓情》为例,分享了其创排思路。从传承发扬山西民俗文化出发,融合大同浑源扇鼓、晋北秧歌等元素,通过演绎婚嫁、农耕等生活场景,展现三晋大地风土人情。在今后创作中,也将持续探索舞蹈新技法与当代社会生活的结合。
山西大学音乐学院舞蹈系主任黄建新
黄建新表示,此次山西省参赛作品创作从当代性出发,链接了传统与当下。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也注重挖掘整理山西民间舞蹈教材,塑造山西民间舞蹈肢体语言,彰显地方文化特色。
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教师赵松
赵松介绍,作品《大河之子》将民族元素与现代舞蹈深度融合,通过多民族舞蹈演员的参与、民族音乐元素的融入、舞蹈动作的创新编排,展现中华儿女自强不息的精神气质。
聚焦优秀传统文化 提升舞蹈审美内涵
中国国家话剧院研究员颜榴
颜榴认为,主创人员聚焦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参赛舞蹈编排方面表现出色。建议舞蹈创作者进一步找准舞蹈艺术与传统文化间的结合点,比如可以从古代诗歌等文学经典中寻找创作灵感,进一步提升舞蹈作品的审美内涵。
北京语言大学文学学院副教授、北京评协民间文艺委员会委员李扬
李扬强调,舞蹈艺术是对外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载体之一,民族民间舞蹈因其多元文化的包容性与创新性,极具美学冲击力。希望舞蹈工作者在未来创作中融入更多历史文化元素,提升作品的故事性和思想性。
梅兰芳纪念馆助理研究员俞丽伟
俞丽伟提出,本届大赛展现了华北地区青年舞蹈创作、人才培育等方面的积极探索。作品聚焦中华传统文化,通过特色服饰等展现时代背景,给观众较强代入感,希望创作者尝试跨门类合作,不断提升舞蹈的创新转化力和舞台表现力。
以赛促融交流互鉴 用舞蹈讲好中国故事
山西省舞蹈家协会主席刘润泽
刘润泽指出,第十一届华北五省市(区)舞蹈大赛全面展现了华北地区舞蹈创作的繁荣景象。天津市的城市舞蹈作品创作手法新颖、编排构思独特;河北省的民间舞蹈作品融入非遗文化,赋予民族舞蹈新的生命力;内蒙古自治区参赛作品创新呈现传统蒙古族舞蹈,融入了时代精神又不失民族特质。建议舞蹈专业院校从艺术教育规律出发,加大舞蹈编创研究扶持力度,共同推动舞蹈事业创新发展。
山西省舞蹈家协会秘书长李陈华
李陈华介绍,本次大赛山西省组织了40部作品参赛,涵盖诸多舞蹈元素,多角度展现了山西舞蹈风格的多样化。山西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被誉为民歌的海洋、民舞的故乡、戏曲的摇篮,未来我们也将挖掘更多可供舞蹈艺术表现的内容。
天津歌舞剧院芭蕾舞团团长田宗文
田宗文表示,天津市坚持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润城、以文兴业,舞蹈工作者紧随时代精神,将以文润城的理念贯穿创作全过程。今后也将探索利用现代科技提升舞蹈作品表现力。
天津市舞蹈家协会秘书长程伟航
程伟航表示,华北五省(区)市舞蹈大赛经过多年发展,专业性不断提升,评审机制持续完善,参赛作品愈加多样,活动形式更加丰富。未来仍需向其他省区市学习借鉴,努力提升天津地区舞蹈专业水平、营造良好舞蹈文化氛围。
北京市文联一级巡视员田鹏
田鹏在总结中强调,多民族、多地域、跨舞种间的交流融合对舞蹈事业发展至关重要,舞蹈艺术创作需创新发展,形成新的舞蹈语汇,更好地表现当下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华北五省(区)市舞蹈大赛致力于为舞蹈工作者提供交流借鉴平台,希望广大创作者深入探究传统文化内核,深扎火热现实生活,创作更多反映当代人精神世界的动人作品,用舞蹈讲好中国故事。北京市文联宣传部副主任、北京市文艺研究与网络文艺发展中心副主任柴莹参加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