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协会动态

“当代戏曲创作中的跨界与融合”专题研讨会在京召开  

[关闭本页]
作者:
发布时间:2019-12-25

      为进一步拓展和深化戏曲艺术理论,充分发挥文艺评论指导创作、引领风尚作用,12月19日下午,北京市文联主办,北京评协承办的“当代戏曲创作中的跨界与融合”专题研讨会在京召开。与会专家认真梳理了戏曲创作跨界融合的历史脉络和理论背景,针对当前戏曲跨界融合的现象、概念、生态、传播与营销等话题贡献了真知灼见。

会议现场
会议现场

      中国戏曲学院戏文系教授吴新苗、戏文系副教授胡叠,中国国家话剧院研究员颜榴,北京京剧院导演白爱莲,编剧、导演红袖,北京河北梆子剧团青年编剧丁嘉鹏,中国木偶艺术剧院制作人、二级演员康健,北京虚戈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创始人、青年导演胡翰驰,梅兰芳纪念馆助理研究员俞丽伟,作家杨肇菁等专家学者和一线创作人以及媒体代表、学生代表共计30余人出席会议。北京市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杜德久出席研讨会。会议由北京评协秘书长赖洪波主持。

      当前互联网经济时代,各行业跨界融合蔚然成风。而在古老的戏曲领域,专家们表示,跨界融合其实与戏曲史演进相随始终。在吴新苗教授看来,跨界融合概念是后现代主义思潮下的产物,而跨界融合行为,则在戏曲艺术发展史上屡见不鲜。由于“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国人对现代性的追求,才使得脱胎于杂剧的中国戏曲一度走上了改良提纯的道路。当前戏曲要继续加强跨界融合,才能再度焕发青春。为此,吴新苗从增加跨界作品数量、评论界多予鼓励、守住本体前提下加大融合步伐、创作者真诚创作、找好跨界结合点以及制定好的营销策略等多个方面提出宝贵建议。

      作为北京评协戏剧戏曲专业委员会秘书长,胡叠从行业自身发展角度反思戏曲所面临的问题。指出,当前戏曲要不要放到大戏剧范畴里,作为一种当代剧场艺术去探讨,这是有着强大传统的戏曲界必须面对的问题。戏曲人不要孤芳自赏,而要敞开门户、破除壁垒,大胆向其他艺术门类、向上海、台湾等外地艺术家汲取新鲜经验。传播学出身的俞丽伟则从戏曲媒介传播角度切入话题,回顾了戏曲与唱片、电影、电视结合的历史,探讨了当下戏曲与互联网尤其是短视频结合的现状、特征与经验。强调当前小众艺术的戏曲要回归大众艺术本位,借助新媒体的赋能迸发新的生命力。

      一线创作者从自身创作经验出发,对当前戏曲跨界融合现象和问题进行了探讨。从事木偶剧创作的康健从票房惨淡的传统木偶剧如何成为青少年热捧的潮文化的亲身案例,提出戏曲也应打破传统演艺形式和制度,积极参与信息时代跨界融合。要利用好大数据手段掌握观众需求,并实现传统艺术的当代美学表达。演员丁嘉鹏回顾了上世纪京剧艺术家马连良与美国电影大师卓别林、朝鲜舞蹈家崔承喜的几次交流对话,为戏曲如何取舍传统、实现自身现代化提供了卓越案例和启示。京剧导演白爱莲则反思了当前戏曲跨界融合为何有限且呈现欠佳,认为文学性、思想性弱化,想象力、创作力不足以及对戏曲本体美学探索不够是主要原因。胡翰驰出身于戏曲世家,但他表示,自己现在更愿意置身事外来做戏曲。只有这样才能放下包袱,思考舍弃与留存。跨界融合最难的不是简单地像当前一些戏曲表现古希腊悲剧那样去找二者相同的东西,而在于找到两边不一样的东西,把它做成了所谓的融合。此外,编剧红袖讲述了自己如何学习戏曲来创作《弘一法师》等实验话剧的心路历程,表达了一个当代编剧要从世界戏剧的角度来重塑中国剧场美学的雄心。作家杨肇菁则从文学创作及其与世界级文学家交往经历,提出无论是戏曲、话剧还是其他艺术创作,要达到世界级水平,最终还要通过文化层面乃至哲学层面的跨文化融合来实现。

      此次研讨会是北京市文联“2019北京文艺评论热点现象研究”系列研讨活动第十场也是最后一场。明年,北京市文联、北京评协将继续推出以各个艺术评论专业委员会为主要力量的系列研讨活动,推动文艺评论对重点文艺作品、文艺思潮、文艺现象积极发声,发挥好褒优贬劣、激浊扬清、引领风尚的职能。

1合影
合影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