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协会新闻

新时代首都文艺|黄华三:北京中轴线申遗“主视觉形象”揭秘——《京城之脊》为什么用界画形式?  

[关闭本页]
来源:前线客户端
作者:
发布时间:2024-09-25

 

北京中轴线申遗“主视觉形象”揭秘:
《京城之脊》为什么用界画形式?

黄华三
北京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中国人民大学吴玉章讲席教授、博士生导师

 

  近年来,北京市文联、北京美术家协会积极联络、协调、服务首都美术家,通过聚焦中国式现代化首都实践的美术创作,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形成了迅速集结创作力量、有效优化创作主题、全程参与创作进程、全面提供创作保障的四大工作特点。伴随着北京中轴线申遗进程,为了更好地以美术家视角讲好中轴线故事,北京市文联主要领导亲自部署、推进中国画《京城之脊》创作,邀请多位文史专家,召开多次审稿会,反复论证、精密推演,作品要做到既完整呈现中轴线全貌,又起到作为北京中轴线申遗“主视觉形象”的作用,最终确定了《京城之脊》应该从文化传承的角度,用绘画的造型语言,生动、直观地呈现北京中轴线上重要的历史建筑,构建了一个具有中华文明包容性特点的和谐画面。

  重拾古典界画技艺,展现京城大美中轴。数百年来,北京都城的营建不仅是一个城市秩序的构建过程,更是国家秩序的表征。北京中轴线上的核心建筑群,从建筑的规模、形式、布局到装饰细节,都是中华文明的独特见证。《京城之脊》强化中轴线中正、对称之美,删繁就简、虚实结合,以最适于表现亭台楼阁的古典中国界画为表现方式,以界尺引笔刻画古典营造之美,以工笔重彩还原中轴线古建锦绣色彩,以仿古绢本彰显优雅气度,以中国传统绘画散点透视结合现代鸟瞰视角,构建出北京中轴线的完整画面,用绘画语言形象、生动、直观地呈现出北京中轴线上重要的历史建筑,以及天安门广场建筑群和太庙、社稷坛、天坛、先农坛四组坛庙建筑,突出对北京中轴线的艺术表达。

  事实上,界画是中国古典绘画的特色门类,表现内容以亭台楼阁、池馆水榭、廊桥舟车为主,中国古代界画所精准呈现的宫室楼阁等建筑形制,不仅象征着居住者的地位与身份,更是社会礼仪的具体体现。古典界画通过精微刻画表现建筑繁复的结构与造型,通过画面建筑的不同规制表现传统儒家伦理秩序与等级观念。要构造出北京中轴线上的建筑细节,只有以画风细密、工稳的界画技法,才能够精准表现出来。此外,其色彩体系显示出集绚丽辉煌与稳重高雅为一体的审美高度,因此,创作《京城之脊》的颜料,选择了有“千年不变色”之称的矿物颜料,从色彩上保证了较其他颜料更加鲜明持久。创作团队还在画面很多细微之处粘贴了纯金箔,并以金粉描金的方式力求把中轴线上端庄华丽的建筑细节尽善尽美地呈现出来。


《京城之脊》创作讨论现场

  创作《京城之脊》之所以选取传统界画的技艺技法,一方面是为了让今天的观众看到古典中国绘画之美,另一方面是为了将传统绘画中尽精微的刻画手法传承下去。从尺幅上讲,《京城之脊》可谓迄今为止中国绘画史上的界画之最,以鸿篇巨制呈现出北京中轴线恢宏的视觉图景。绘制过程中,创作团队数易其稿,历时近两年,不遗余力地投入了大量的时间与人工成本,穷尽点、染、勾、描、贴金等不同手法,用多种不同质地的绘画材料相互形成对比,华丽的色彩与炫目的质感相互辉映,视觉效果丰富而饱满,最大化地释放出传统技艺的多重美感。此次创作实践,是激活传统美术的丰富表现手段服务于新时代美术创作的一次成功尝试。北京美协主席范迪安深度参与了《京城之脊》的创作过程,他评价道,“《京城之脊》在视野的宏阔度上做到了‘致广大’,在每一座建筑的细节刻画、描绘上做到了‘尽精微’,给人以古都文化、首都文化、中国文化的浩然正气与典雅气象,同时又让人能够从建筑中读到‘北京中轴线’的前世今生。”


《京城之脊》创作讨论现场

  坚守中华文化主体性,发挥能动创新作用。世间万物皆有其起源,关键在于守护其根本。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任何文化要立得住、行得远,要有引领力、凝聚力、塑造力、辐射力,就必须有自己的主体性。”中华文明之所以历经沧桑而愈发璀璨,恰因文化主体性的光辉,指引着中华民族世代自强不息、勇攀高峰。正是这份文化主体性,铸就了中华文化自信的坚实基石,使中国共产党拥有了引领时代潮流的强大文化力量。凡益之道,与时偕行,文艺创新贵在“学古不泥古、破法不悖法”,中国文艺根植于绵延数千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土壤之中,传承与创新的关系是文艺创作的永恒课题,“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方针为文艺工作者在处理传统与现代的关系中指明了方向,将传统与现代的命题引入人们的精神世界,不仅成为我们处理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的基本原则,也是当下中国文艺创作的根本遵循。

  《京城之脊》的创作实践,强调通过对传统绘画语言的现代转换,使之更好地为我们今天的创作服务。所有传统与现代工具材料的使用,也是为了使画面主题得以最好地呈现。首都美术家近年的创作实践,不仅体现了对中华文化的主体性的坚守,同时也深刻揭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身所蕴含的能动性与创新动能。今天的美术工作者,应该将自己的艺术生命同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联系起来,认真思考如何从人民性的立场出发,在立足传统的基础之上以新的视觉形式、创作手法进行创作。只要能够以时代精神赓续优秀传统,调动其能动性,激发其创新性,就一定能够创作出更多不负时代、不负人民的优秀美术作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