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亮相第24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
8月23日,由北京市文联、北京出版集团共同主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第五批)新书发布会在第24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现场举办。博览会上集中展示了由市文联、北京民协组织编纂出版的中文版《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55本和英文版《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15本。市文联副主席、北京民协主席刘铁梁,北京出版集团总编辑、副总经理李清霞,市文联理事、北京民协副主席、国家级非遗项目“风筝制作技艺(北京风筝哈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哈亦琦,北京民协理事、北京文化艺术活动中心研究馆员、原副主任、《非遗丛书》编委代表石振怀及作者代表一起出席了发布会。
北京民协主席刘铁梁接受采访
发布会现场
《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是首套系统记录北京市入选国家级、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历史渊源、传承脉系、表现形式、代表作品等相关资料的系列丛书。每个项目一本,将北京市级非遗名录项目进行分类,每个类别采用相同体例进行编纂出版,五年来共出版了中文版《非遗丛书》共计55本,涉及了民间文学、传统技艺、传统美术、民俗、曲艺等方面的非遗项目。先后被首都图书馆、国内包含民俗学学科的高校图书馆、北京市各区文联和产(行)业文联,以及北京市大中小学图书馆收藏。本年度出版的第五批非遗丛书共七本,包括《永字鸽哨》《卢沟桥的传说》《柏峪秧歌戏》《潭柘紫石砚》《太子务武吵子》《白庙村音乐会》《延庆竹马》。
北京民协副主席哈亦琦发言
北京出版集团总编辑、副总经理李清霞发言
为了更好地体现非物质文化遗产形式的多样性,本次发布会以展示民间工艺美术作品、唱曲艺作品、讲民间故事等多样的展现形式来介绍《非遗丛书》。
发布会上,石振怀介绍了《非遗丛书》的相关情况:《非遗丛书》编纂出版工程是北京市文联的重点工作,是贯彻落实《非遗法》精神,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保存的重要举措。在图书编纂的过程中,北京市文联组织专业作者队伍,开展专业化调研工作,以强调《非遗丛书》专业性和学术性;加强作者、非遗传人、编辑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搜集整理第一手资料,以保证图书内容的原真性;在图书内容上,力求图文并茂、通俗易懂,全方位宣传非遗和传统文化,力求兼顾《非遗丛书》的普及性。目前其他项目丛书的编写工作正在按照计划有序进行中。
崔维克表演北京琴书
作者代表于书江发言
参加发布会的三位作者与读者进行了密切的互动。作者代表,同时也是国家级非遗项目“风筝哈”代表性传承人的哈亦琦,展示了自己的风筝作品,结合家传技艺“风筝哈”发展的历程,与读者们分享了《非遗丛书》的编纂工作在非遗项目传承方面的重要意义;《非遗丛书》中《永定河传说》的作者之一于书江老师,为观众现场讲述了关于永定河河挡与挡河的民间故事;北京琴书泰斗关学曾先生的弟子、《非遗丛书》中《北京琴书》作者崔维克老师,介绍了北京琴书这一曲种,并现场演唱了北京琴书《长寿村》。读者们纷纷就所关心的问题与作者进行了交流,有读者询问了“哈氏风筝”历经百年的传承过程中所遇到的资料收集与保存等方面的困境,及当时条件下的解决方式;有家住永定河流域的读者表示了对该区域流传的传说的浓厚兴趣,表示在书中读到小时候听老人讲起的关于永定河的传说,感到很亲切;爱好曲艺的读者还就北京琴书吐字归音的神韵与崔维克老师进行了交流。读者们争先恐后地提出问题,互动时间结束时,很多读者都意犹未尽。
刘铁梁谈到:“《非遗丛书》中呈现的项目,很多都是历史上第一次在书面上留存详实、完整、全面的记录,对项目资料的保存具有重要的意义。《非遗丛书》出版工程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今后协会将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非遗丛书》的编纂出版过程中,把更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留存下来,把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传播开去。”
非遗丛书展示
现场观众
一位《非遗丛书》的老读者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今天的新书发布会特别好!拉近了作者和读者的距离。我从第一批《非遗丛书》出版开始,就开始关注这套丛书了。《非遗丛书》特别系统地梳理了非遗项目的源流派别、传承发展历程、艺术特点等等,与以往市面上‘单打独斗、零散著书’,由非专业人士拼凑出非遗题材的书完全不同。”
一位大学生读者表示:“我是从我们学校的图书馆看到《非遗丛书》。非遗是我以前没接触过的领域,但这套书还是很快吸引了我。《非遗丛书》内容丰富、图文并茂,以深入浅出的语言非常专业地介绍了非遗项目,适合留存资料,也适合我们普通人阅读。特别感谢北京市文联组织编纂出版这样一套‘教科书’式的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说明书’。”
联系电话:(010)66039810 E-Mail:beijingminxie@163.com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前门西大街95号 邮编:1000031
版权所有:
© 2003-2015 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和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