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工坊|操乐鹏:“观看真实”——是枝裕和的纪实美学

[关闭本页] 来源:《文艺报》2025年4月16日7版      发布时间:2025-04-24

 

“观看真实”:是枝裕和的纪实美学

文/操乐鹏

 

当电影导演将镜头对准自己

  电影是造梦的艺术,也是照见现实的镜子。当镜头背后的创作者们将镜头对准自己,那些关于电影的热爱、困惑、狂喜与沉思,便化作笔尖流淌的文字,成为连接银幕内外的精神桥梁。本期聚焦三部导演视角的电影随笔:贾樟柯将个人创作经验淬炼成面向大众的电影通识课,在经典影片的剖析与自我作品的回溯中,暗藏着对电影作为现实书写的执着;昆汀则带着标志性的狂热与犀利,在影评与回忆录的交织里,重现好莱坞黄金年代的光影碎片;是枝裕和在30余年创作生涯的絮语中,让观众看见镜头背后对人性与社会的温柔凝视。

  ——编者


《拍电影时我在想的事》,【日】是枝裕和著,褚方叶译,南海出版公司,2018年11月

 

  《拍电影时我在想的事》是知名电影导演是枝裕和历时8年创作的自传性随笔集。书中,是枝裕和回溯30余年创作生涯,娓娓道来每部经典之作的缘起、理念及幕后故事,记录不同创作阶段对电影艺术的探索、对世界与人生的哲思。

  尽管声称“不喜欢谈论自己的作品”,是枝裕和在历时8年后,还是完成了首部自传性作品《拍电影时我在想的事》,书中传达着他关于电影的迷茫与踟蹰、敬畏与憧憬。对于痴迷于这位日本电影新浪潮代表人物的观众或读者而言,本书正是得以一窥是枝裕和电影诗学的关键文本。

  是枝裕和的职业生涯始于电视纪录片编导,随后跨界成为电影导演。是枝电影所呈现的诗学样貌,天然携带着“电视”与“纪录片”的特质。也正因如此,是枝裕和坦率且诚挚地承认自己的“电视人”身份,在本书前言中,他说道:“我讲述的电影语言,与以电影为母语的创作者所讲述的不同,是带着电视口音的方言。”是枝裕和执导的电影处女作《幻之光》,其主题也正与他此前拍摄的纪录片《但是……在福利削减的时代》相契合。对于媒体或学术界习焉不察地加诸他身上的“‘纪录片式’的影片”这一标签,是枝始终保持警惕。在他看来,“大部分被称为‘纪录片式’的影像仅仅是为了让画面看起来像真的”,这种“伪纪录片”所偏爱的手持摄影,并非基于与拍摄对象的关系进行考量。故而,在拍摄《空气人偶》时,是枝裕和特意请来侯孝贤的御用摄影师李屏宾掌镜,坚持使用胶片拍摄,且摄影工作在现场完成,完全不做后期处理。

  对于从拍摄纪录片踏入影像世界的是枝裕和来说,真正意义上的“纪录片”型影像,产生于“我”与“世界”相接触的地方。透过影像,是枝裕和探寻着“日常”的纯净与幽微、琐屑与细腻。作为导演,切不可将自己视为世界的掌控者,相反,更关键的是接受世界的种种不自由,如此,“纪录片”类型的“日常”美学才能得以创生。循着这一理念,是枝裕和才会耐心地为《幻之光》寻觅散发着岁月气息的杂司谷平民老街,将其作为外景拍摄场地,也才会对树木希林设计的摆拖鞋、剥虾壳等鲜活呈现“日常”的动作与演技深感折服。

  是枝裕和的“日常”美学,常被观众或影评人纳入小津安二郎、成濑巳喜男的日本电影诗学谱系之中。然而,是枝对此究竟是欣然接受,还是另有“影响的焦虑”?本书也留存了导演本人的思考片段。拍摄《步履不停》前,是枝会重温成濑的作品,并体悟其压低摄影机的拍摄技巧;在执导《海街日记》时,是枝直言自己更喜欢成濑影片里的细微与琐碎之处,而这与《海街日记》有着相似的特质。在《如父如子》参加西班牙圣塞巴斯蒂安电影节时,当有记者提及“您与小津很像”,是枝的第一反应是:“我想又来了”。不过,在听完该记者阐述“二人影像中时间流转方式的相似”这一观点后,是枝“开始重新思考自己的电影以及自己身上日本人的特性”。简言之,是枝所认可的与小津电影的相似之处,与其说是方法论或主题层面的,不如说是在时间感受上的相似。正因如此,是枝才表示:“从《幻之光》开始,我就一直被说像小津,但是直到此刻才接受了这个说法。”

  是枝裕和将“拥有百年历史的电影长河”悠悠铺展在读者面前,而他自己“也成了至今已有120个年头的电影历史这条锁链上的一环”。这其中,有大学时代在早稻田小剧场观看费里尼《卡比利亚之夜》时留下的刻骨铭心的记忆,那是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美学对是枝最初的召唤与熏陶;有与侯孝贤之间亦师亦友的珍贵情谊,侯孝贤在一定意义上被是枝视作“父亲”,他曾指点初执导筒的是枝莫要被分镜头束缚手脚,还促成了是枝与配乐陈明章、摄影李屏宾的数次合作,这些都镌刻下中日电影交流史上的美好篇章;有与贾樟柯、肯·洛奇、斯皮尔伯格、陈英雄等导演的交往互动……世界影坛的脉动,尽在其中。在《下一站,天国》《步履不停》等影片中,是枝还尝试采用“导演助手”的新形式,西川美和、砂田麻美在职业生涯起步阶段均曾担任此职。是枝裕和在日本电影业中承上启下的作用,由此可见一斑。

  《拍电影时我在想的事》作为是枝裕和历时8年创作的自传散文,书中展现的光影往事丰富且全面。例如,书中讲述了电影创作与文学、漫画的渊源:《幻之光》改编自宫本辉的同名小说,《海街日记》改编自吉田秋生的同名漫画。在拍摄《海街日记》时,是枝裕和借鉴了《小妇人》四姐妹的经典构图,在女性情谊的光影呈现方面留下了独特印记。再如,书中有对剧本撰写过程的详细描述。第五章里“故事的两个重要设定”及“通过与演员交流丰富剧本”两节,将剧本撰写的过程充分条理化、可视化,也展现出作者毫无保留分享经验的宽广胸怀。又如,书中有对电影节的追忆与反思。全书除“后记般的前言”“终章”和“后记”三部分外,主体章节大体按照时间顺序,呈现出从1995年至2016年间各个时段作者的所思所感。其中,稍稍打破叙述时序的是第六章,常以温和形象示人的是枝裕和在该章节回顾世界各大电影节时,偶露锋芒,像“电影节并非宣传日本的场所”、对东京电影节水准的客观评判等犀利观点,都切中要害。

  值得一提的是,全书提供了大量翔实且绵密的注释与插图,与是枝裕和的正文部分相生相合,连缀起交相辉映的互文网络。透过光影,邂逅世界,是枝裕和的电影诗学流淌在《拍电影时我在想的事》一书的温润文字中,万象并陈,熠熠生辉。

 


操乐鹏

  操乐鹏,浙江财经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文学博士,现任人文与传播学院教师。荣获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1项,学术论文曾获得第十三届巴金国际学术研讨会“青年论坛”一等奖,多次参加学术会议及研讨会并宣读论文,撰写的文章曾获“中国作家网”全文转载及“海内外中文文学”等较有影响的学术公众号全文推送。


 


文艺家协会

联系电话:(010)66048572 电子邮箱:beijingwenlianwang@126.com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前门西大街95号 邮编:100031  京ICP备09025795号
版权所有: © 2013-2025 未经授权严禁复制或镜像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