涵濡“不自满”的首都文艺评论品格
文/王一川
过去的一年,在北京市委宣传部指导和北京市文联领导下,经过大家协同努力,首都文艺评论事业有了新开拓,取得了新成绩:思想旗帜更鲜明,“新老”品牌活动影响力扩大,文艺评论人才梯队更趋合理,评论与创作互动频繁和深入,线上线下评论交汇之声日益响亮等等。值此机会,我要向各位理事、并通过你们向全体会员,致以深深的谢意和敬意!在这新的一年里,首都文艺评论面临新形势和新任务,我们应当怎么办?想必大家都在思考,都有自己的新考虑。在协会理事会刚才已经就今年工作作了很好部署的基础上,我想再同各位分享一点个人感想,请批评指正。
谨记鲁迅的鞭策
我想到鲁迅在百余年前的1919年,在北京出版的《新青年》杂志第六卷第六号上发表《不满》,主张“不满足是向上的车轮,能够载着不自满的人类,向人道前进”,还说“多有不自满的人的种族,永远前进,永远有希望”[1]。他批评了那些只知责备别人而不知自我反省的人,认为多有那样的人的种族是可悲的,强调应该自我反省、积极进取,以永不满足和永不自满姿态创造真正人道的社会,推动社会进步。我由此还想到李长之的观点:“伟大的批评家的精神,在不盲从。他何以不盲从?这是学识帮助他,勇气支持他,并且那为真理,为理性,为正义的种种责任主宰他,逼迫他。”[2]这同鲁迅强调的自我反省、独立思考和积极进取精神相呼应,对我们很有启发。面对当前数智时代条件下文艺创作和文艺评论的新发展态势,面对社会各界对文艺评论的更高要求、更严苛责备和我们自己的自我反省,我们的评论工作显出了诸多不足,尤其需要谨记鲁迅有关“不满足”和“不自满”的鞭策,加紧自我反思和自我修养,努力涵濡成“不自满”的、“永远前进”和“永远有希望”的首都文艺评论品格。为此,我想到了下面几点。
苦修理论原创功
我们应当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以勤奋学习和苦寂反思的姿态,潜心吸纳“三方面资源”,即马克思主义的资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和国外哲学社会科学的资源,以此为基础而深耕文艺理论和艺术美学根基,逐步提升我们文艺评论的理论原创力,为构建中国文艺评论自主知识体系作出我们应有的建树。不过,对于文艺评论来说,其理论原创力还需要同情感结合起来。傅雷曾讲:“艺术不但不能限于感性认识,还不能限于理性认识,必须要进行第三步的感情深入。换言之,艺术家最需要的,除了理智以外,还有一个‘爱’字!”[3]这意味着我们在吸纳理论资源而构建理论原创力时,更要投入情感并付诸文艺评论实践中。
磨砺创作评判力
文艺批评或评论属于别林斯基所说的“不断运动的美学”[4],应当依托我们的理论原创功和情感体验,切实聚焦于首都或全国的关键作品的评论,在评论现场形成我们独特的创作评判力,切实发挥文艺评论应有的“引导创作、推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的作用。李健吾认为:“批评不是别的,也只是一种独立的艺术,有它自己的宇宙,有它自己深厚的人性做根据。一个真正的批评家,犹如一个真正的艺术家”。[5]尽管不少人辩护说文艺评论主要是理性活动而不同于主要仰赖感性力的艺术创作,真正认可评论是一门艺术的人不算很多,但确实,在评论中倾注入评论者对于人生和艺术的深沉的爱,应当是必须的,是任何一个评论者都不可缺少的主体素养、才干和职责,这同通常的文艺理论家和文艺史家的冷峻立场和中立姿态是有所不同的。因此,在对文艺作品进行评判时,我们的评论者确需秉持自身独特的人性与艺术理解(它们本身势必携带评论者的情感和艺术发现),才能形成有力的创作评判力。
创设首都风范的评论品牌
当前数智时代文艺创作、评论和鉴赏的生态环境已经且正在发生激变,并且同时展现出强大的创造力与颠覆力,既重塑文艺创作范式和观众接受心理定势,也给文艺评论带来前所未有的新挑战与新机遇。老舍虽以文艺创作闻名于世,但他关于文艺创作的观点同样能为创立首都文艺评论品牌提供宝贵的借鉴。老舍秉持写“小人物”、为“小人物”发声的创作品格,深描普通市民日常生活原生态以及复杂内心,把塑造普通人的人物性格作为自己创作的第一要务。在构建首都文艺评论品牌时,我们也应着眼大众艺术需求与文艺创作生态,关注普通创作者与受众的声音。首都文艺评论品牌不能孤芳自赏,而要贴近生活、创作和观众,就如同老舍深入市井社会、用文字反映小人物喜怒哀乐一样,应当让这个评论品牌成为连接文艺创作与大众审美的桥梁,使评论声音引起广泛共鸣,助力优秀文艺作品走向更广阔的受众群体。这就需要通过微信公众号、报纸专栏、期刊专评、论坛评论和评论集出版等多种平台和样式全方位发力,创立可以展现首都风范的具有权威影响力的文艺评论品牌。
发挥全国文化中心辐射效应
我们身在首都北京,应当秉承我们每日生活于其中的首都地缘文化精神,共同让首都文艺评论发挥出同全国文化中心地位相称的辐射力和影响力。当然,我们首先需要虚心向全国文艺评论同行学习,通过密切交流合作,提升我们自己的评论质量和水平。我们还需要向艺术家和观众学习,同他们多沟通、交流。夏衍曾在1981年中国电影评论学会成立大会上劝告评论者主动结交两种“诤友”,一种是艺术家,另一种是观众,在向他们学习的同时分享自己的评论心得[6]。只有在学习和交流中不断提高,我们才有望承担起作为全国文化中心的文艺评论者应有的岗位职责。
新的一年向我们发出新的召唤,激励我们把评论工作做得更好,让我们一道为涵濡“不自满”的首都文艺评论品格而不懈探索吧。
(本文为作者在北京文艺评论家协会第一届理事会第五次(扩大)会上的发言)
注释:
[1]鲁迅:《不满》,《鲁迅全集》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76页。
[2]李长之:《批评精神》,《李长之文集》第3卷,河北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23页。
[3]傅雷著、傅敏编:《傅雷家书》(最新增订本),江苏文艺出版社2010年版,第159页。
[4][俄]别林斯基:《论<莫斯科观察家>的批评及其文学意见》,《别林斯基选集》第1卷,满涛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年版,第324页。
[5]李健吾:《咀华集 咀华二集》,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5-16页。
[6]参见本刊讯:《中国电影评论学会成立》,《电影艺术》1981年第3期,第6页。
王一川
王一川,北京语言大学特聘教授。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市文联副主席、北京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入选“万人计划”教学名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文艺理论、艺术理论、美学、影视批评。著有《修辞论美学》《艺术公赏力》《艺术学理论要略》等。